按目前的电路,应该加大R1.
我没有看过三极管的规格,但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应该是这样的。(左边管子称为Q2,右边管子称为Q1)
1. Q1/Q2正常工作时,Q2的BE约为0.6V,R4电阻33欧的话,大概电流约0.6/33≈18mA,这个电流就是恒流源的电流,和你测的数据差不多(因为BE结电压随温度会变化)
2. Q1/Q2正常工作时,Q2的BE结电压也大概在0.6V作用,所以Q1的B极电压就大概在1.2V。这样R3上流过的电流就能算出来了。
3. 当输入电压提高时,R3上的电流增大,导致Q1的B极电流增大,经Q1放大后,C极电流变大,导致R4的电压升高,恒流变大;但R4电压升高会反过来影响Q2的基极电流,使Q2的C极电流变大,吃掉R3上多出来的电流,使恒流点变小,这个反馈使得恒流基本是稳定的。
4. 只要恒流可以实现,那R4上的电压就是固定的,18mA*33=0.6V;R1上的电压也是可以确定的,18mA*15=0.27V;15V电源时,Q1的CE结电压就大约在15-0.6-0.27=14.13V,功率也可以算P=VI=14.13V*18mA=0.254W
5. 一个 元件热与不热,要从两个方面考虑:它发多少热,它散掉了多少热。如果只发热不散热,当然温度就升的高了。最简单的散热方式是空气对流,其次是PCB上焊盘放的大一些,这样热量可以导走。
按目前的电路,应该加大R1.
我没有看过三极管的规格,但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应该是这样的。(左边管子称为Q2,右边管子称为Q1)
1. Q1/Q2正常工作时,Q2的BE约为0.6V,R4电阻33欧的话,大概电流约0.6/33≈18mA,这个电流就是恒流源的电流,和你测的数据差不多(因为BE结电压随温度会变化)
2. Q1/Q2正常工作时,Q2的BE结电压也大概在0.6V作用,所以Q1的B极电压就大概在1.2V。这样R3上流过的电流就能算出来了。
3. 当输入电压提高时,R3上的电流增大,导致Q1的B极电流增大,经Q1放大后,C极电流变大,导致R4的电压升高,恒流变大;但R4电压升高会反过来影响Q2的基极电流,使Q2的C极电流变大,吃掉R3上多出来的电流,使恒流点变小,这个反馈使得恒流基本是稳定的。
4. 只要恒流可以实现,那R4上的电压就是固定的,18mA*33=0.6V;R1上的电压也是可以确定的,18mA*15=0.27V;15V电源时,Q1的CE结电压就大约在15-0.6-0.27=14.13V,功率也可以算P=VI=14.13V*18mA=0.254W
5. 一个 元件热与不热,要从两个方面考虑:它发多少热,它散掉了多少热。如果只发热不散热,当然温度就升的高了。最简单的散热方式是空气对流,其次是PCB上焊盘放的大一些,这样热量可以导走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