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双向口是带上拉电阻的。如51单片机的P1,P2,P3这三个IO口。
双向口是高阻态可以的,可以准确读取外部数据。
上拉个人理解就是把高电平拉倒尽可能高的值。一般来说,一个系统,最高的电平是正电源,所以上拉电阻就接到了正电源。
上拉的强弱取决于上拉电阻的阻值。我的理解,负载电阻的大小一般是固定的,它会和上拉电阻串联分压。其实应该说即使负载电阻大小不固定,上拉电阻和负载电阻串联分压来看,总是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小,它分掉的电压就越小,也就是在上拉电阻的压降会越小,这样负载电阻端点的电压就会越接近于正电源电压。
总结起来,即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小,上拉能力越强,越能把负载的两端电压拉高到接近电源电压。
51单片机的P1,P2,P3口一般来说是内部是弱上拉电阻,阻值大概在10K到100K左右(看网上说法的,没有看准确的官方文档数据)。
弱上拉的驱动能力不强,因为上拉电阻阻值大,电流就小了。所以可以将上拉电阻并联一个电阻,并联后总的上拉阻值肯定就变小了。单片机内部自带的上拉电阻是接在每个I/O针脚和正电源之间的。所以我们在外部也在正电源和针脚间接入额外的针脚。就可以减小上拉阻值,增强上拉能力,也就能提供更大的驱动电流。
准双向口是带上拉电阻的。如51单片机的P1,P2,P3这三个IO口。
双向口是高阻态可以的,可以准确读取外部数据。
上拉个人理解就是把高电平拉倒尽可能高的值。一般来说,一个系统,最高的电平是正电源,所以上拉电阻就接到了正电源。
上拉的强弱取决于上拉电阻的阻值。我的理解,负载电阻的大小一般是固定的,它会和上拉电阻串联分压。其实应该说即使负载电阻大小不固定,上拉电阻和负载电阻串联分压来看,总是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小,它分掉的电压就越小,也就是在上拉电阻的压降会越小,这样负载电阻端点的电压就会越接近于正电源电压。
总结起来,即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小,上拉能力越强,越能把负载的两端电压拉高到接近电源电压。
51单片机的P1,P2,P3口一般来说是内部是弱上拉电阻,阻值大概在10K到100K左右(看网上说法的,没有看准确的官方文档数据)。
弱上拉的驱动能力不强,因为上拉电阻阻值大,电流就小了。所以可以将上拉电阻并联一个电阻,并联后总的上拉阻值肯定就变小了。单片机内部自带的上拉电阻是接在每个I/O针脚和正电源之间的。所以我们在外部也在正电源和针脚间接入额外的针脚。就可以减小上拉阻值,增强上拉能力,也就能提供更大的驱动电流。
举报